最新消息

【工商時報】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地球日

新冠肺炎下的地球日

50年前的1970年4月22日在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生Dennis Hayes策劃領導下,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草根運動,在全美百餘個城市展開,號召了2,000萬人參加、約當時美國人口的十分之一,係全球首次的地球日(Earth Day)。不僅促成世界各國陸續跟進成立環保部會,並且通過空氣、水污染防治,保護瀕臨滅絕動物等新法規,為現代環保運動最重要的里程碑。自此之後擴展成為全球性的年度活動,主辦單位從2019年開始即籌劃以「氣候行動」為主題,企盼再度喚起人們對氣候緊急狀態的危機感,展開拯救地球運動,發動各國參與這個全球最大型且最具影響力的公民運動。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今年初世界各地陸續爆發了新冠肺炎疫情,短短3個月內全球確診人數衝上二百多萬人,幾乎沒有國家倖免。世界各國紛紛祭出封城、鎖國等管制措施以減少感染的傳播;「社交距離」的提出,造成世界各大小城市一片死寂,遑論舉行大型環保活動。可以預期地球日的50週年將在寂靜的街頭度過,而舉辦線上基層環保運動的效果,遠不如實體的抗議活動和群眾集會,氣候變遷這個重要議題,很意外的在今年被新冠肺炎疫情邊緣化。

環顧現今世界全人類所遭遇到的兩個最大問題,一是氣候緊急狀態,亦即一般俗稱之氣候變遷;另一個為新冠肺炎疫情,兩者都帶給人類極大的挑戰,均需要全體人類的合作共同抵禦,始能免於危難。前者像是急性病症,後者則像是慢性疾病,倘未妥善應變,均將造成生態嚴重破壞、人類重大傷亡及全球經濟大衰退等世紀性永續發展危機。

誠盼我政府能持續維持與精進防疫的成果與作法,特別是「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刻正提出修訂之際,集合各部會力量做好減緩調適工作並再創佳績。氣候變遷的影響範圍比新冠肺炎更大、更廣且時間更長。此次臺灣在疫情控制的優秀成果受到國際上高度的肯定,充分彰顯臺灣出色的軟實力,未來期望公私部門及全體國人共組臺灣團隊,積極參與氣候變遷的國際合作,善用我國優質的科技與管理能力,再創”Taiwan Can Help, Taiwan Is Helping!”的高峰,在全球永續發展歷程中留下令世人尊崇的一頁。

本文節選自《2020.4.22 工商時報 A7版》
作者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博士
全文請見: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00422000305-260210?chdtv

 

看更多「永續好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