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文章分類按鈕
【永續好文】國際綠色商業情勢
看更多「永續好文」 永續相關活動 TCSA 台灣企業永續獎 GCSA全球企業永續獎
本次綜合了過去幾年綠色商情的趨勢,挑選了其中較重要的六個企業永續的新趨勢進行深入剖析。
一、循環經濟正加速前進
二、碳回收技術前景可期
三、企業永續已成員工福利
四、微型電網方興未艾
五、共享經濟走到B2B
六、藍色海洋經濟正在乘風破浪
一、循環經濟正加速前進
目前推動循環經濟最要的機構當屬艾倫• 麥克阿瑟基金會(El len MacAr thur
Foundation),他們與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及麥肯錫
(McKinsey & Company)等組織,以及提倡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的威廉•麥唐納(William McDonough)等人,一起支持研究並推動此一理念。而艾倫• 麥克阿瑟基金會也成立了一個「循環經濟100」(Circular Economy 100)-一個主要由大型品牌企業(包括Cisco, Coca-Cola, Dell, Google, IKEA, Philips, Unilever 等)所組成的組織,目標是為了能發展循環模式並推動循環經濟,這也是循環經濟推動上的一個指標性的行動。世界經濟論壇也設立了一個獎勵推動循環經濟的年度獎項The Circulars,以表彰驅動循環經濟原則卓著的個人及組織。此一獎項的設立也說明了此一運動的受到重視。
在私人企業的部分,陶氏化學(Dow Chemical)最大的塑膠部門,目前正在試驗許多與循環經濟相關的先導方案(Pilot Initiatives),例如「能源袋」(Energy Bag)科技,客戶可以將所收集之「不可回收的塑膠」交給陶氏,例如器皿及包裝材,陶氏將會將之轉換成合成原油。陶氏並不滿意此一方案的成果,因為目前每磅高分子的價值是高於合成原油的,未來如果能夠回收原料並再回用原料,將會是更優先的選擇。而這也是陶氏的競爭對手-德國的巴斯夫(BASF),正在努力研究的。由於回收塑膠是一件勞力密集的工作,也使得這件工作絕非僅限於已開發國家,實際上開發中國家有可能會超越工業化國家。以中國為例,有鑑於日益短缺的資源,以及環境的惡化及污染,中國政府在其未來50 年的規劃中,已經納入了以循環經濟為主的永續成長目標。
二、碳回收技術前景可期
目前已經有日益增多的品牌企業,正在從事此一所謂「碳回收」(Carbon Recycling)的技術。他們利用含碳的溫室氣體,例如二氧化碳與甲烷,當成生產塑膠或水泥等產品的原料。有一個共同的錯誤認知應先被澄清,當我們說碳捕捉時,我們不是從大氣中將二氧化碳抓下來,因為大氣中大部分是氮氣及氧氣,二氧化碳只占大氣中的0.004%左右,但是工業製程中的廢氣,就含有濃度相當高的碳來源,而可以用較有效率及較符合經濟的方式將碳抓下來。目前將二氧化碳廢氣轉換成原料雖尚未成熟,未來絕對是一項新興且潛力的技術。成立於2003 年於加州的新光科技(Newlight Technologies),是全球第一家具有能碳捕捉技術,並且能夠將所捕捉的碳,轉換成可以與從石油原料製成之塑膠相匹配的高效能塑膠的公司。此一被稱為AirCarbon 的塑膠產品,是從若干工業及農業設施排放的甲烷製成的。將原本會排放到大氣的甲烷氣體封存到塑膠中,新光科技做出了降低全球暖化的貢獻(而非僅是延緩)。目前也已經有幾家知名企業使用AirCarbon 的產品,例如Sprint 用做手機殼,Dell 做為包裝材料,以及最近BodyShop 宣布將與Newlight 合作開發化粧品容器及瓶蓋。此外,Newlight在2015 年夏天與Vinmar 化學公司簽約,在未來20 年將提供190 億磅的AirCarbon 塑膠給該公司,這也確保了新光科技未來年產5,000 萬磅生產線的規劃。
塑膠不是唯一的碳回收技術的應用,美國紐澤西的Solidia Technologies 公司,
已經發展出一種可以在低溫生產,並透過一種較傳統水泥排放較低二氧化碳的新化學反應來生產水泥-透過注入工業製成的二氧化碳來硬化。自2013 年起,全球水泥巨擘Lafarge 已與Solidia 合作來商業化此一技術,並且已經分別在美國與法國有兩座實廠規模的測試,未來將會用在生產預鑄混凝土產品,作為鋪面及屋頂磁磚之用。Solidia為了證明回收產品的確可以減碳,他們已經透過碳足跡的評估,算出他們的產品的確較傳統水泥減少70%的碳排。Novomer 公司也已經開發出將廢二氧化碳轉換成高效能、且低成本,名為Polyols 的化學品,此一產品可以被應用在塗料、膠合劑、密封劑、彈性體,以及保麗龍。二氧化碳可佔此一產品總重的50% ;而其之碳足跡僅為傳統石化產品的三分之一。而其產品的性能,也優於傳統石化相同功能的產品。可預見未來碳回收的技術及應用,定將是蓬勃及方興未艾的。
三、企業永續已成員工福利
談到為企業創造價值,沒有人會認為臉書(Facebook)是個差勁的公司。然而或許不是太多人知道,臉書在去年底為了鼓勵其員工住得離公司近一些(10 英里以內),提供給其員工高達一萬美元的獎勵(依租屋或買房決定)。有鑑於舊金山惡名昭彰的交通擁擠,長時間的開車通勤不僅浪費燃料,造成污染惡化及暖化,更影響員工的心情,及其家庭生活。因此,此一舉措對公司長遠利益來講是好的,也讓員工一同擁抱永續。這是臉書的五大核心價值(要大膽、著重影響、動作要快、要開放、建立社會價值),所型塑出的企業文化。而企業文化的型塑,正是企業是否能獲致綠色及永續競爭力的關鍵。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GE)的傳奇性的前總裁Jack Welch曾說:「當我們讓別人相信他們所思所行是重要時,競爭力的要素就會被解放出來」。
雖然企業文化難被定義及量測,然而我們真要瞭解是否某家企業是相信永續實務對公司是重要的,或許可以去看看他們公司的使命宣言及核心價值,因為有愈來愈多的企業是真心擁抱地球的永續,並將此一信念納入其核心價值之中。而此一企業文化,也將吸引更多願意委身此一企業文化的優秀員工。舉幾個例子:聯合利華(Unilever)矢志「讓永續生活隨處可見」(Make Sustainable Living Commonplace);百事可樂(PepsiCo)在其「有目的的績效」(Performance with Purpose)宣言中提到「以維繫及尊敬商業、社會及地球的方式,提供最佳的結果」;重型機具巨擘(Caterpillar)更在其原本四個核心價值中加上第五個,分別是:正直、卓越、團隊、委身及永續。公司的全球永續長提到,公司的永續部門不宜太大,應該要讓所有的員工,均能參與在企業永續之中。這也就是為何有愈來愈多的企業,願意提供財務誘因以鼓勵員工參與。
目前在歐美比較多企業支持的計畫,為鼓勵員工駕駛電動車而廣設充電站的計
畫。另有一些企業,特別是財務金融服務業,更大膽的鼓勵其員工強化其在家的永續行為。例如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凡其員工從SolarCity 裝置屋頂太陽能的員工將會有500 美元的補助,該公司更加碼鼓勵凡購買油電混合車、瓦斯車及電動車者,可以有高達3,000 美元的獎勵回饋金。迄今已經有超過7,200 位員工享受此一獎勵。而瑞士再保銀行(Swiss Re)應該是此類獎勵措施的創始者,該公司從2007 年起即開始一COyou2 的專案計畫,並計畫將持續至少到2020 年。這計畫適用於凡在該公司服務滿3 個月的所有員工,其目的主要在於補助員工在降低碳足跡所做的努力,最高補助可達總投資額的50%。在第一個七年期計畫中,已經有超過9,000 位員工獲得補助,而在去年更有超過2,268 位全球各地的員工獲得補助-補助範圍包括了家電更新到絕熱的改善,以及其他能源效率的改善,到環境友善的運輸方式。
四、微型電網方興未艾
根據全球專門分析綠色/ 潔淨能源與技術市場研究航行者研究2015 的報告
(Navigant Research Report)指出,「微型電網的佈署」是一個全球現象。該報告辨識出在全球已經有1,437 個正在運轉,籌劃或發展中的專案,共計有13 兆瓦的發電容量。其市場在2020 年預計將達到400 億美元之譜(7 年中增加了5 倍)。這主要是因為各種技術、經濟及環境的助力,正好推波助瀾了微型電網的急速發展;而其中的一個助力就是電池儲電技術的進步。儲電技術的提昇,消弭了再生能源發電的一個主要障礙,那就是陽光及風力斷斷續續的特性。而可以即時與各種裝置溝通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技術,是另一個種科技的助力,因為透過物聯網的軟體,可以讓微型電網從最便宜的電力來源,來控制及提供最合適的電力;或者可以瞬間回應因氣候或需求的改變,而需轉換到大型電網的需求。此外,也由於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的成本愈來愈低(每瓦的發電成本,較2010 年分別降低了82%及61%),使得再生能源愈發具有競爭力。
而相較於大型集中式電網對於各種極端氣候與天然災害,及惡意攻擊的可能中斷
風險,分散式的微型電網的另一個優點是具有韌性(回復力),因為它不可能全部中斷。加州費利蒙是特斯拉汽車(Tesla)的總部所在地,目前正在興建微型電網,以因應附近之Hayward 斷層未來所可能造成的危害。而舊金山市也正在思考利用微型電網,來做為下次大地震來時的可能備用電力。此外,在2012 年颶風珊迪襲擊美國東北部造成電力大中斷之後,紐約、紐澤西州及康乃狄克州開始提供巨額資金,給有興趣興建微型電網以確保未來電力不致中斷的城市,目前已經有包括紐澤西州的霍伯肯(Hoboken)及康乃狄克州的費爾菲德爾(Fairfield)採用。在公共設施方面,則已經有位於紐約州北方的小鎮波茨坦(Postdam),當地的電力公司國電家電網(National Grid)與通用電氣公司,以及克拉克森大學(Clarkson University)及國家能源實驗室,合作興建全國最大的都市微型電網,以緩衝未來對抗冰雪風暴及其他斷電的變異氣候。談到安全性及可能受到的攻擊,美國國防部也已經正視到這個課題,並且已經在準備於其全球的軍事基地佈署微型電網。而也有為數日益增多的企業城市及機構,加入設置微型電網的行列。例如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就是靠一個微型電網系統,並透過一套精細的軟體,來管理其占地13 英畝的研究實驗室、醫院、教室、生活空間及電動車車隊。美國國會在2015 年通過了一個對投資再生能源及分散式能源減稅的法案,相信對於微型電網未來市場將會有益。
試想微型電網對於發達國家都如此具有吸引力,對於像肯亞及其他開發中國家超過13 億還沒有電力的人口而言(光是印度就有超過4 億人),其商機將無可限量。綠色商情報告提到這將會是個值得開發的2 兆美元的市場。
五、共享經濟走到B2B
如果你搜尋「Uber for X」或「Airbnb for X」,你將會看到數以千計的企業,無論是營地、船隻、腳踏車或停車格等,正在努力在所謂的「共享經濟」中佔有一席之地。不過,這些絕大多數都是B2C的經營商業模式。其實目前正有一快速發展的針對企業對企業(B2B)低度利用之資產的共享經濟。有人甚至預言B2B的共享經濟模式,將會吞噬終端消費者的共享模式。
試舉一例說明:Cargomatic 這家被稱為「Uber for Truckers」的公司,2013 年首開此一模式的先例。物流業巨擘優比速(UPS)及聯邦快遞(FedEx)已經開始激烈的競爭服務企業客戶。這兩家物流公司為亞馬遜(Amazon)遞送數以百萬計的包裹,然而當你的貨物只是超過幾個箱子,可能僅是150 磅左右,你就可能得需要另付第二只貨櫃的錢。這種情況就讓像Cargomatic 這樣的公司,有可趁之機。Cargomatic 透過智慧型手機來聯繫貨車駕駛,由於貨車駕駛經常性地,會為了載貨空著車跑數百英里,這個商業模式不僅為貨車駕駛創造了新的賺錢機會,也節省了貨主的託運成本。目前此一模式在全球貨運業中已經相當成熟。
其實在非運輸及物流的行業中,好戲也正在上演著。例如提供閒置辦公空間的公司(LiquidSpace, WeWork, PivotDesk 等)、農業機具(FarmLink)、倉儲空間(Flexe)、辦公設備及服務(荷蘭的Floow2)、即興商店(Pop-Up Shops)的零售空間(Storefront),以及閒置的重機設備(Yardclub)等。甚至還有為城市及公家機構提供重型機具的共享平台(MuniRent)。這些公司所作的不外乎就是顛覆過去傳統的銷售管道、供應鏈、何處生產、如何生產,以及是否要生產等的舊思維吧!永續先驅PaulHawken 在2013 年就曾預言:「合作經濟(Collaboration Economy)將會產生基本性、且對長期經濟革命性的改變」。因為「它改變了所有參與在經濟中玩家的關係:首先它改變了規模的誘因;之後它也開始回歸到你的聲譽、個性,以及是否值得信任。它創造了社會化,而這是跟網際網路正好相反的。它也對於資源的使用,產生巨大衝擊;並且它將原本以生產東西的經濟,轉化為資訊的、運輸的,以及人員相互交流的經濟」。因此,他認為B2B的共享經濟,在改造商業交易上,將會大於網際網路的影響。然而,它也可能會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如果大家比較容易找到停車位,是否會鼓勵大家開車?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只有在未來實際有更多研究評估之後才能證實。
另也有人認為,共享經濟不只是強調分享,其實也不容忽略因轉換關係及商業生態系統所強化的合作社群以及因合作而帶出的創新。
六、藍色海洋經濟正在乘風破浪
全球有七成的地球表面被海洋覆蓋,然而這廣大的區域只有5%被開發,遠少於其被保護的部分。企業們正在開始意識到這片吸收了地球30%碳排放的水域及其經濟價值。最近「藍色經濟運動」(Blue Economy Movement)的興起,主要是著眼於廣大海
洋環境的永續,包含了運輸(貨物及人員)、觀光旅遊、休閒遊憩,及捕魚、海產、石油、天然氣、礦物、能源、以及水本身等議題。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 WWF) 2015 年的估計,如果海洋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它將可以排名全球第七大經濟體,總價值24 兆美元,或者2.5 兆美元GDP。雖然,已有研究針對美國及中國所擁有之海洋資源予以貨幣價值化-分別是2,580 億美元及9,210 億美元,然而真的要講其所擁有的「價值」的話,恐怕大家都是低估了,因為有許多東西譬如美景可能是無價的!
殼牌(Shel l)提供了一個700 萬美元的海洋發現獎(Shel l Ocean Discover
XPRIZE),目的是為了獎勵研發創新的「深海無人自主、快速,且高解析度智慧探測深海海床的技術」。Google Ocean 與Google Map 相仿的與國家地理及數以千計的自願者合作的海洋景觀技術,最近發行了40 幅海洋聖地,魚場及珊瑚礁的「水下街景」,然而這應僅是整個海洋資源開發的滄海一粟吧了!
【延伸資訊】氣候變遷國中小繪畫作品展-我們的海洋我們的未來 線上開展
其他對於瞭解與保護廣大海洋的努力,包括了在2015 年全球七大工業化國家的一次會議,將海洋納入議題;聯合國也即將完成其第一份的世界海洋評估(World OceanAssessment)報告;而海洋保護也被納入聯合國永續發展17 個目標之一。巴黎協定的文字最後也加註「確保所有生態系統-包含海洋的完整性」,以及保存碳匯(CarbonSink)。
而企業是如何看待此一資產呢?有將近50 家的全球知名企業正在參與一項從遠洋貨運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計畫。據統計自2009 年至2015 年,全球25 條主要航運路線中的21 條,其溫室氣體排放已經削減了29%。而在保護海洋部分及海洋經濟的部份,則需要非營利組織、企業及政府部門群策群力。例如:由海洋保育協會(The Ocean Conservancy)、陶氏化學(Dow),以及可口可樂(Coca-Cola)一起發起的無垃圾海洋聯盟(Trash-Free Seas Alliance),其目標就是要消除被數以兆計污染海洋的塑膠。其目標是要在一個世紀之內,將已排放到海洋的塑膠減量45%。預估此一聯盟每年需50 億美元的經費,來開拓回收之廢塑膠的市場。
不過大家仍有疑慮,對於從海洋回收的塑膠廢棄物,是否能具有足夠經濟價值來啟動商業機會。也因此有「社會塑膠」(Social Plastic)的概念,這是由新創的組織-「塑膠銀行」(Plastic Bank)所發起的,它將塑膠當成一種貨幣,企業及民眾可以向其購買塑膠額度,以協助海洋中廢塑膠的清除及回收。例如在海地,人民可以用塑膠來交換網路的使用。一家「塑膠銀行」(Plastic Bank)在正實驗用3D列印技術,將廢棄塑膠變成新產品,並且也正在與多家公司合作來生產包裝材料。有一些公司甚至已經在「升級回收」(Upcycle)水生廢棄物。例如全球知名工業地毯製造商介面公司(Interface),透過其「廢魚網回收計畫」(Net Works Program),將回收自夏威夷海灘的塑膠瓶轉變成新的地毯。而由知名運動休閒名店Patagonia 所支持贊助成立的新創公司Bureo,也正在利用廢棄漁網,製成滑板及太陽眼鏡。而愛迪達(Adidas)則與「海洋會談」組織(Parley forthe Ocean)合作,也是從廢棄漁網中經3D列印技術,生產新的環保概念鞋。
本文摘錄自《企業永續系列專書第一冊-企業永續基石》專書-「國際企業永續之發展趨勢與企業因應作為」一文,原文作者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胡憲倫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