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文章分類按鈕
【永續好文】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
看更多「永續好文」 永續相關活動 TCSA 台灣企業永續獎 GCSA全球企業永續獎
社會企業與一般企業最大的差別在於使命動機的不同,一般企業主要目的是追求利潤極大化,而社會企業的社會願景與目標,成為創業的主要動機(Mair and Schoen, 2005)。Yunus(2008)認為社會企業是一種創造社會利益極大化,為社會弱勢團體做有益的事情,並非追求企業利潤極大化者。
社會企業的價值創造過程會優先考量社會弱勢團體
Seelos and Mair(2004)認為社會企業是以特定創新的商業模式以達到創造社會價值的一種企業。Hibbert et al(. 2002)則認為社會企業是一種針對某些特定弱勢族群的需求,而創造出以營利為目的,並滿足該特定弱勢族群需求的企業。社會企業鎖定金字塔底層的市場,而這些金字塔底層市場是被一般商業企業視為無利可圖而無法回收經濟利潤,因此成為長期被忽視的族群(Yunus, 2008)。
Mair and Schoen(2005)指出社會企業與一般企業的差異點,在於社會企業的價值創造過程會優先考量社會弱勢團體。社會企業能創造弱勢族群就業機會,以改進弱勢族群的社會福利,並對抗社會的不公正現象(OECD, 2001)。因此,社會企業能夠建立持續收入的商業模式,並將利益回饋給弱勢族群(Shaw & Carter, 2007)。社會企業會努力透過創新精神,整合資源,發揮企業永續之能力,來解決社會、環境和經濟三大面向的問題,實現社會價值之創造(Weerawardena & Mort, 2006)。社會創業家除了扮演創立社會企業的角色之外,還扮演社會變革推動者的角色,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己任。社會創業家會透過創新途徑,以持續創造社會價值為使命,努力尋找新的機會與資源,透過不斷創新與學習,引領社會企業實踐其社會使命(Weerawardena &Mort, 2006)。社會創新係以實現社會目標為使命,透過發展新產品或新服務來滿足未被滿足的社會需求(Shaw & Carter, 2007)。由於社會企業同時兼具解決社會問題以及財務自給自足的運作功能,因此創立社會企業可以將社會創新家加以落實(Yunus, 2008),亦是解決當前諸如貧富差距、勞工權益、環境污染、氣候變遷、婦女就業、公平貿易等社會環境問題的一種經營模式(Yunus, 2008; Dees, 1998)。
社會創業在經營目標上,比一般企業更重視非財務的社會服務或社會公益
Hartigan and Billimoria(2005)指出社會創業家最重要的特質是勇氣以及近乎宗教狂熱的投入與韌性。Dees(1998)認為社會創業家與企業創業家的差別在於社會創業家重視社會使命,當社會創業家確認與評估機會時,社會使命是相當重要的評估面向。社會創業在經營目標上,比一般企業更重視非財務的社會服務或社會公益,因此比一般企業擔負更多社會責任支出。Mair and Mart(i 2006)認為社會創業是一種過程,包括了資源獲取與資源配置管理,以滿足設立社會企業的資源需求。Austin et al(. 2006)認為社會企業的創業過程雖然與一般企業相似,但獲取資源方面卻面臨諸多的限制。
例如,社會企業在募集資金與招募人才等方面須面對許多的限制,因此社會企業創業家的名譽聲望在資源獲取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社會企業創業家應建立更寬廣的網絡關係,並發展對外的溝通能力宣傳其理念與願景,以提昇其社會影響力,開拓組織外部資源。
創業家如何發現機會、整合資源、利用機會實現創新創業的過程是創新創業成功的關鍵,因此「綠色創新」與「社會創新」可做為創立綠色企業與社會企業的源頭。在綠色企業與社會企業創立初期,創業家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透過其所擁有之社會網絡,儘可能將其創業之願景與價值觀傳遞出去,以吸引外部資源的投入。Yang(2007)指出社會創業家應藉由共享的願景、可見的社會績效,發揮聯合行動去完成集體目標的意願及能力,並透過集體目標的達成同時也完成個體欲追求之目標。另外,企業資本與創業家資本有一項最大的不同,在於創業家是有生命的個體,可以發揮其人際間的吸引力,或利用其創業熱忱、毅力,來促使創業家社會關係的形成,透過社會創業家個人勇氣、感召力與人際關係(Schenkel et al., 2009),可有效建立與維持關係網絡上的合作關係,促進社會企業成長。
本文摘錄自《企業永續競爭力:標竿企業的八大經營管理策略》專書-「企業永續之創新成長」一文,原文作者為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陳宥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