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2023因應氣候變遷水資源民意調查》記者發布會

TAISE公布最新永續水資源民調結果

近九成民眾認同科技造水(再生水、海淡水)作為新水源

     TAISE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於3月22日世界水資源日公布「因應氣候變遷永續水資源民意調查」結果,將近九成的民眾對於再生水、海淡水等科技造水作為新水源的接受度高,但仍有不少民眾對國內水資源供需情勢的瞭解不足,對水資源的關心也不只限於民生、產業,已擴展到社會、環境等更廣泛面向。

     很多人習慣把水當作是無限量的資源,其實淡水僅占全球水資源的2.5%,而且不是全部都能提供人類使用。隨著氣候變遷增加缺水風險,新水源的開發方案成為一大重要課題。調查顯示,受訪者對於設置再生水廠、海水淡化廠的接受度較高,分別佔了89.9%及88.5%,高於傳統地面/地下水開發,並認同工業用水應優先使用再生水或海淡水等新興水源。

     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榮譽教授蔣本基談到,未來新工業區、都市計畫區開發,可考量設置二元供水系統,以提高再生水的使用量;但再生水及海淡水的開發,經常面臨法規標準、工程技術及財務成本等困境,仍需要提出具體的改善對策。例如台灣平均家戶水價(9.24元/度)在全球排名第三低,僅高於印度(4.20元/度)、斯里蘭卡(2.58元/度),應調整水價、開徵耗水費,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蔣本基進一步說明,再生水具有特定性的用途,政府應訂定合理的法規標準,獎勵再生水與自來水並行,同時配合供水採客製化及專管專送,也必須要開發關鍵技術,扶植相關產業;海淡水屬於高耗能、高成本,可考慮在廠內設置綠電設施自主發電、設置能源回收設施、採取離峰用電,並將工廠興建在工業區、科學園區及給水廠最近距離的地方,降低回送成本等。

 

民眾對國內水資源供需情勢的瞭解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發現不少民眾對國內水資源供需情勢的瞭解不足。民眾普遍認為國內用水的最主要來源為水庫,且有半數以上認為廢污水回收再利用亦為主要水源之一。此與國內水源的供給是水庫水約佔25%,河川水約佔42%及地下水約佔33%的實際狀況有明顯落差。至於用水方面,約65%的民眾認為工業用量最高,其次為生活用水,農業用水最低,也與農業用水約佔總用水量70%、生活用水約佔20%、工業用水約10%的情形恰好相反。

     中興工程顧問公司董事長陳伸賢認為,此一調查結果可能與水庫為最可靠的水源、缺水時多由媒體得知相關資訊,以及近年經濟持續發展,工業用水需求成長、水源供給不足等訊息經常在媒體揭露有關。他建議,「可藉由各種管道來宣導正確的訊息,讓國人瞭解真實的狀況。」

     臺灣大學水工試驗所教授游景雲分析,現在社會資訊發達,從調查中可以發現受訪民眾對於氣候變遷影響到供水、生態系統環境等議題相當關注,也進一步思考缺水與氣候變遷的因果連結;在因應作為上牽涉到社會議題,包括移用農業用水、提高水價等,在關乎社會價值選擇的部分則會相對保守。「整體來說,現今民眾對於水資源的關心,不再只局限於民生、產業,已擴展到社會、環境等更廣泛的面向。」

此外,調查發現受訪民眾認為可讓水資源做更有效運用的做法,以「減少漏水損失」的比例最高,占91.7%,其次依序為「推廣節約用水」(89.4%)、「提升產業用水效率」(88.1%)等。若水價上漲,可接受的自來水價漲幅以「10%以下」的比例最高,占50.9%,其次依序為「10-20%」(11.6%)、「40%以上」以及「20-30%」(皆占3.6%);另有10.6%的受訪者表示不接受,18.4%無明確意見。

 

綜觀民調結果與國際趨向,掌握三大重點

     TAISE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大使指出,台灣平均年雨量(2,500公釐)是世界各國平均值(973公釐)的2.6倍,但在全球146個國家中被列為第18位缺水國家,特別是氣候變遷恐將加劇旱象,更需要在水資源的開發、節約及運用管理有更積極的作為。他綜觀民調結果與國際趨向,提出以下三個重點

 

一、再生水作為「開源」的可能性

     2021年歐盟在荷蘭及英國做過一份民調,民調中有七成以上民眾可以接受回收水製成的飲用水。台灣民眾對科技造水的接受度頗高,並且不分年齡、性別、學歷,甚至不同政黨傾向,都很支持。雖然目前還停留在將再生水用於非人體接觸及工業用水的部分,但這顯示科技造水在台灣會是非常好的一個「開源」途徑。

二、水資源資訊公開透明卻宣導不足

     不論是全台用水情形、水情燈號等,在水利署網站上都有公開資訊,然而民眾的認知卻還是與現實有落差,這點需要特別注意,除了官方平台之外,增加與民間單位合作及利用社群平台宣導,才能強化國人對水資源的認識,進而有效促進民眾在自我行動,以及面對水資源議題、教育及公共建設等,能有更正確的判斷與行動。包括從生活中落實節約用水,定期檢查家中管線,選用有省水標章的洗衣機、馬桶等產品,以及住家設置家用型雨水回收系統等,小小的一個改變,就能將水資源更有效利用。

三、民眾對於水源與生態的維護觀念與國際同步

     UN Water Conference的概念文件中提到:「河川上游汙染會降低下游生長,粗糙的廢水管理也會導致大量溫室氣體排放,造成氣候變遷。」這份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在多年環境教育薰陶下,已注意到氣候變遷影響到水資源利用及河川生態的狀況,十分值得肯定。因為河川水是台灣最大的水資源來源,維護河川及其生態系,也是保護好我們的水質與水源。

     台灣的水價低廉,但水資源的處理、輸送、儲存等費用,遠比我們想像中的高昂。簡又新大使強調,「淡水」是愈來愈珍稀的資源,「我們應該重新審視水的價值,並用更務實且公平的方法去衡量水相關服務。」

 

這項調查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委託趨勢民調公司執行,於112年1月中旬透過電話訪問台灣地區22個縣市18歲以上成年民眾,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正負3%,有效樣本為1,087人。

媒體聯絡人:顏旭宏專員

02-2769-8968#835 / hankyen@taise.org.tw

 

圖/《2023因應氣候變遷水資源民意調查》記者會大合照

 

圖/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大使

 

圖/台大環工所蔣本基名譽教授

 

圖/中興工程顧問陳伸賢董事長

 

圖/台大水工試驗所游景雲主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