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趨勢

文章分類按鈕

夏威夷首創「綠色觀光稅」:從財政工具到氣候行動的轉型關鍵

夏威夷首創「綠色觀光稅」:從財政工具到氣候行動的轉型關鍵 

 

一張含有 水, 戶外, 天空, 雲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圖片

隨著氣候變遷影響日益加劇,各地政府紛紛尋求創新的財政與政策手段來應對日益頻繁的極端天氣與自然災害。美國夏威夷州近日通過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法案,不僅再次確認該州對環境保護的承諾,也為觀光與氣候行動之間的平衡提供新的範式。 

 

政策內容重點 

 

這項被稱為「綠色費用(green fee)」的法案,將在現有短期住宿稅率(10.25%)上再加徵0.75%,自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最終使總體稅負達到18.712%,成為全美觀光住宿稅中數一數二的高位。同時,新稅制也將對郵輪費用課徵11%的額外稅率,按郵輪在夏威夷停留天數比例計算,進一步擴大稅基。 

 

而此次法案具有以下幾項重點: 

  • 專項用途與稅收透明度高:明確將稅收導向災防與氣候行動,避免進入一般性預算,增加公眾接受度。 

  • 擴大課稅對象,涵蓋郵輪:此舉對於航港城市具有借鑒意義,避免郵輪旅客「來而不貢獻」的現象。 

  • 地方與州政府並進:夏威夷各郡仍保有獨立住宿稅空間,使得政策具有彈性與在地性。 

 

觀光財政的環境角色重構 

 

在許多依賴觀光收入的地區,如何從大量湧入的遊客中取得合理回饋以補償對自然環境的壓力,是一項長期難解的課題。夏威夷作為全球知名觀光勝地,擁有壯麗海灘、火山與豐富的文化遺產,卻也面臨由氣候變遷帶來的海岸侵蝕、野火、暴風雨等威脅。

 

這項綠色費用政策正是對這一現狀的直接回應。根據夏威夷政府估計,該政策每年可帶來近1億美元的收入,專項用於氣候與災害防禦相關支出。舉例來說,資金將可用於威基基海灘的補沙工程、強化屋頂的抗風結構、清除極易燃燒的外來植物等行動——這些都與氣候適應有直接關聯。 

 

政策背後的邏輯相當清晰:既然觀光是主要經濟命脈,亦是壓力來源,那麼遊客亦應對資源耗損與保護負擔部分責任。這不僅是財政資源的重新分配,更是一種道德訴求,強調「享受即責任」的環境倫理。 

 

其他國際綠色費用與制度創新 

 

綠色費用在全球已有若干實施案例,例如新西蘭自2019年起對國際旅客課徵35紐幣的「國際旅遊與保育稅」,用以保護國家公園與基礎設施建設;泰國則實施每名旅客300泰銖的「觀光健康保險費」。然而,夏威夷此次直接在住宿與郵輪稅中嵌入氣候專項,並明確以法律形式保障其用途,在美國可謂首創,也為其他州乃至國家提供可供借鑒的框架。 

 

與此同時,夏威夷州長喬希・格林強調:「這項立法代表我們這一代人守護土地(ʻāina)的承諾。」從言辭中可見,本政策不只是財政工具,更具有文化與世代責任的象徵意義。 

 

潛在挑戰與產業回應 

 

儘管政策理念明確,實際實施仍可能面臨挑戰。首先是對旅遊競爭力的衝擊。業界擔心,在全球觀光市場激烈競爭下,夏威夷過高的稅負可能將部分價格敏感型旅客推向其他地區,例如佛羅里達或墨西哥。 

 

不過也有樂觀聲音認為,只要政府能夠透明清楚地說明資金用途,並確保成效具體可見,遊客將更容易接受這類「付出與保護並重」的機制。正如一名來自芝加哥的遊客艾德爾曼所說:「若你真的有證據表明這筆錢改善了環境,大家是會買單的。」 

 

結語 

 

夏威夷的經驗提醒我們:面對極端氣候帶來的成本與風險,觀光財政不僅是收入來源,更可能成為氣候韌性建設的起點,而政策設計的關鍵,不僅在於稅率高低,更在於其正當性、透明度與執行力。 

 

參考資料:  

  1.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5/may/05/hawaii-bill-tax-hotel-tourist-green-fee 

  1.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4/sep/14/maui-lahaina-wildfire-inquiry-victims-fates 

  1. https://governor.hawaii.gov/newsroom/office-of-the-governor-news-release-gov-green-wins-passage-of-historic-climate-impact-legislation/ 

  1. https://www.civilbeat.org/2025/04/hawai%CA%BBi-legislature-takes-historic-step-to-approve-a-visitor-green-fee/ 

 

免責聲明:  

  1. 本中心編譯、刊載於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官網及〈台灣企業永續周報〉電子報之文章本於引介國際永續趨勢及教育目的,不為營利使用。  

  1. 任何一切因使用、改編本中心編譯之文章而招致之法律責任或損失,由使用、改編者自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