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趨勢
文章分類按鈕
2025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分析報導:與自然和諧共生,邁向永續未來
2025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分析報導:
與自然和諧共生,邁向永續未來
2025年5月22日,全球迎接第32屆國際生物多樣性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 IDB)。本年度主題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永續發展(Harmony with natu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呼應當前國際間對於生態系統復原、自然資本治理以及《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迫切關注。
全球環境情勢:生物多樣性依然瀕危
根據《2024年地球生命力報告(Living Planet Report)》,全球野生動物的族群數量自1970年以來平均下降了69%。濕地、珊瑚礁、熱帶雨林等關鍵生態系統正快速流失。這些現象不僅造成物種滅絕,也直接威脅糧食安全、水資源與氣候穩定。
聯合國「政府間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平台(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 -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s Services, IPBES)」指出,約有100萬個物種面臨滅絕風險,其中許多物種將在幾十年內消失,若不立即行動,生物多樣性的崩解將成為氣候危機之外的第二場全球性災難。
為何「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關鍵?
「與自然和諧共生」強調的是一種關係的轉變──從征服自然、剝削自然的經濟邏輯,轉向與自然互惠互存的發展模式。這一理念並非全新,而是源自多數原住民族與在地社群的傳統智慧,如日本「里山」文化、拉丁美洲的Buen Vivir(共好生活)理念。
在國際層面,這一理念也逐漸內化為政策架構的一部分。例如《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GBF)設定2030年前達成「保護30%地球陸域與海洋」的目標、聯合國《生態系統恢復十年(2024-2030)》(United Nations Decade on Ecosystem Restoration 2021-2030)行動計畫聚焦生態系統復原與全民參與以及世界銀行、UNEP等機構倡議將「自然資本」納入國民會計與經濟決策。
這些變革顯示,永續發展不能建立在破壞自然的基礎上,而真正長久的繁榮需來自與自然的共融。
企業與生態的交匯:自然資本進入主流市場
生物多樣性保育過往多被視為「非營利」或「道德責任」,但近年來自然資本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視,企業也開始意識到生態風險對營運的潛在衝擊。例如可口可樂、雀巢等跨國企業已開始投入水資源復育與生物棲地保護計畫,減緩供應鏈中的自然資源壓力,而金融機構如瑞銀與法國巴黎銀行則已將「自然風險評估」納入投資準則,藉此辨識投資組合中對自然造成高風險的標的,此外,全球企業也陸續展開「自然相關揭露」(Nature-related Disclosures)準備,這些趨勢代表保育與企業利益已不再是對立,而是共利的起點。
地方與社區的角色:從倡議到治理
儘管國際框架與企業參與日益活躍,但真正的生物多樣性保育實踐,往往發生在地方層級。2025年的生物多樣性日,也呼籲各國強化在地與原住民族社區的角色。
如在印尼與巴西,當地社區透過共管保護區與生態旅遊,實現了保育與經濟的雙贏。日本透過「里山資本主義」(Satoyma Capitalism)推動在地資源、生態農業與生物多樣性復育,讓人與自然共享空間與資源,創造新的地方經濟模式,也顯示地方治理已成為生態轉型的核心力量。
小結
2025年的生物多樣性日再次提醒全世界,「與自然和諧共生與永續發展」不只是理想,更是生存的必要。若我們能正視這個事實,改變將不再只是可能,而是勢在必行,從在地及生活周遭環境出發,攜手將口號轉化為行動,就是真正改變的開始!
參考資料:
免責聲明:
-
本中心編譯、刊載於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官網及〈台灣企業永續周報〉電子報之文章本於引介國際永續趨勢及教育目的,不為營利使用。
-
任何一切因使用、改編本中心編譯之文章而招致之法律責任或損失,由使用、改編者自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