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趨勢
文章分類按鈕
全球銀行監理機構一致同意將氣候風險置於優先議程
全球銀行監理機構一致同意將氣候風險置於優先議程
隨著極端氣候事件頻率與強度不斷上升,加上全球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以致於全球金融體系及永續發展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此同時,2025年5月13日,參與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BCBS)的監督機構一致同意,將「氣候相關金融風險」的理解與管理納入優先議程,並計畫發布自願性揭露框架,為各國監管機構提供參考依據。此舉雖未具強制力,卻可能重塑各國金融監理政策的走向。
金融體系對氣候風險的應對現況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BIS)聲明,巴塞爾委員會此次會議重申:極端氣候事件不再只是環保議題,更是金融穩定的潛在風險來源。洪水、乾旱、熱浪與海平面上升,對不動產保值、保險理賠、供應鏈、企業償債能力乃至整體金融市場皆可能造成深遠衝擊。
儘管巴塞爾委員會本身不具備立法權與強制力,但其制定的監管原則歷來被各國央行與金融主管機關視為黃金標準,對全球金融業政策具有高度影響力。這意味著其「氣候風險揭露框架」的發布,或將引導主權監管機構重新評估銀行風險管理體系是否足以應對氣候衝擊。
主要經濟體不同步調導致監管出現分歧
氣候風險管理的全球版圖,顯示出明顯的區域對比。歐洲早已將氣候風險視為金融穩定議題的核心,歐洲中央銀行(ECB)更將其列為銀行監理優先任務,推動壓力測試、資本充足規範調整與揭露要求。
相較之下,美國的立場趨於保守甚至逆轉。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雖在前期進行過氣候風險評估試點,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卻多次強調「聯準會在氣候議題上的角色有限」,主張應避免讓央行職責偏離核心任務。
2025年初,美國聯準會甚至宣布退出國際氣候監理合作平台「綠色金融體系網絡(Network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 NGFS)」。2025年3月,美國財政部所屬的貨幣監理署(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 OCC)更撤回了與其他部門共同制定的氣候原則,表示其「過於繁瑣與重複」。
此外,川普政府多位政治人物正重新檢討一切與ESG(環境、社會、治理)相關的政策,包括在能源、汽車與金融監理領域,使氣候變遷政策的執行力在未來可能被弱化。
國際協調的挑戰與必要性
此次巴塞爾委員會的決策背後折射出氣候金融監理國際協調的脆弱性。專家指出,如果主要經濟體(如美國)未能參與或認同氣候風險的國際標準,將造成金融市場監理不對稱、風險外溢與跨國銀行監管套利問題。
以跨國銀行為例,若在歐洲受到高強度氣候風險要求,而在美國無此規範,將導致資本配置、風險揭露與投資決策出現偏差,並可能誤導市場對氣候暴露風險的理解。
此外,從實務角度而言,銀行與金融機構在未來十年內,勢必需要建立一套涵蓋氣候情境、實體與轉型風險的內部模型,並將其納入壓力測試與資本充足的要求。這在數據、工具與協調機制等層面,也是對監管機構的高度挑戰。
制度化與透明化成關鍵
根據KPMG發布之分析報告,氣候風險的制度化,將逐漸涵蓋以下四個層面:
-
治理架構與職責明確化;
-
風險評估方法標準化;
-
資訊揭露透明化;
-
監管機構壓力測試制度化。
隨著極端氣候事件增加,金融監理單位若不提早布局氣候風險識別與應對機制,將可能面臨資產重估風險與市場動盪。而對金融機構而言,氣候風險不再是CSR報告的一環,而是企業風險管理與信用評等的核心指標。
結語
此次巴塞爾委員會的聲明不僅反映出國際監管社群對氣候風險的日益重視,也顯示出地緣政治、經濟結構與價值觀在金融監理上的分歧。面對不確定性,全球銀行監管機構如何協調、建立一致的氣候金融框架,或將成為未來穩定應對的關鍵。
參考資料:
-
https://kpmg.com/xx/en/our-insights/regulatory-insights/meeting-expectations-on-climate-related-financial-risk.html
免責聲明:
-
本中心編譯、刊載於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官網及〈台灣企業永續周報〉電子報之文章本於引介國際永續趨勢及教育目的,不為營利使用。
-
任何一切因使用、改編本中心編譯之文章而招致之法律責任或損失,由使用、改編者自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