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趨勢

文章分類按鈕

2025聯合國國際家庭匯款日(2025 IDFR): 家庭韌性與永續發展的關鍵

2025聯合國國際家庭匯款日(2025 IDFR): 家庭韌性與永續發展的關鍵

 

每年6月16日是「國際家庭匯款日」(International Day of Family Remittances, IDFR),係由聯合國農業發展基金會(IFAD)於2015年發起。該紀念日旨在表彰全球2億多名國際移民所做出的貢獻他們每年向家鄉匯回超過6,000億美元,成為全球開發中國家特別是低收入國家(low-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LMICs)最穩定且直接的資金來源之一。

國際移民家庭匯款雖然是私人資金流動,但其對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具有顯著作用,尤其是第1項「消除貧窮」、第3項「健康與福祉」、第4項「優質教育」、第8項「合宜工作與經濟成長」及第10項「減少不平等」。IDFR強調國際移民家庭匯款不只是「生活資助」,更是驅動地方經濟、強化氣候韌性與實現世代翻轉的重要引擎。

2025 IDFR主題:匯款如何強化氣候與經濟韌性

2025年的IDFR以「匯款為發展提供資金,並強化家庭經濟與氣候韌性」為主軸,反映出當前開發中國家在資金短缺與氣候風險雙重壓力下,如何透過移民資金流動獲得新的發展契機。

根據聯合國估算,開發中國家每年為達成SDGs,仍面臨高達4兆美元的資金缺口。傳統的公共資金與國際援助遠遠不足,私人資金的動員日益關鍵。而家庭匯款,因其規模龐大、來源穩定、用途靈活,正逐漸被視為一種「非傳統的發展融資工具」。

2025年也是第四屆「國際永續發展融資會議(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inancing for Development, FfD4)」舉辦年,IDFR順勢強調匯款與僑民投資在未來全球發展架構中的角色,呼籲各國政府與金融機構進一步制定友善政策,讓移民資金的發展潛力得以充分釋放。

 

匯款如何實質改變家庭與社區命運?

根據世界銀行最新統計,流入LMICs的匯款總額約為6,690億美元,遠高於官方發展援助。這筆資金往往被用於:

  • 日常生活開支:如食物、房租、醫療與教育
  • 投資與儲蓄:如創業、購屋、農業設備
  • 災後重建或氣候適應:如水資源設施、太陽能電力等

其中,約25%的匯款投入於具有長期效益的活動,如小型企業經營、子女高等教育或房屋改善,有助於家庭階級翻轉與社區經濟復甦。

例如在非洲、中亞與拉丁美洲,愈來愈多移民家庭利用匯款投資於節水農業、再生能源設備或氣候保險,不僅減少對極端氣候的脆弱性,還推動社區經濟轉型。

 

推動更具影響力的匯款制度與環境

儘管匯款潛力巨大,但仍面臨不少制度性障礙。根據IFAD指出:

  • 高昂的手續費:目前全球平均跨境匯款費率仍逾6%,遠高於聯合國訂定的5%目標。
  • 金融排除:在許多鄉村地區,接收人無法開立銀行帳戶,或缺乏基本的數位工具。
  • 政策支持不足:僑民投資與集體匯款缺乏相應的制度架構與誘因。

2025 IDFR呼籲政府與金融界採取具體行動:

  1. 推動數位化與金融包容:擴展行動支付、區塊鏈匯款與社區銀行網絡,提高透明度與安全性。
  2. 提升金融素養與非金融支持:讓接收家庭了解如何儲蓄、投資與保險,轉變資金用途。
  3. 鼓勵僑民參與地方發展:提供僑民債券、投資平台與監管保護,讓其參與水資源、基礎建設與創新項目。

 

展望未來:從家庭匯款到發展資本

匯款雖由個人匯出,但其正面影響卻可觸及整個社會。當匯款結合數位技術、金融服務與地方發展政策時,其潛能將遠超過單純的「家庭補貼」。

IDFR的十年倡議也持續為匯款賦能,從僅關注交易成本與技術工具,擴展到包含社會韌性、性別平等、青年就業與氣候行動等面向。這不僅呼應SDGs跨領域整合的精神,更為全球數億移民家庭提供具體希望。

 

結語

直至今日,國際移民匯款的意義早已超越金錢,它承載著遠方家人對故鄉的牽掛、移工對家庭的責任,乃至於全球對公平發展的渴望。2025年IDFR則是更深刻地提醒我們:每一筆匯款,都是實現永續發展的種子。

參考資料: 

  1. https://www.un.org/en/observances/remittances-day
  2. https://www.ifad.org/en/take-action
  3. https://www.un.org/sites/un2.un.org/files/campaign_2025.pdf
  4. https://www.worldbank.org/en/topic/migration/overview
  5. https://financing.desa.un.org/ffd4

免責聲明: 

  1. 本中心編譯、刊載於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官網及〈台灣企業永續周報〉電子報之文章本於引介國際永續趨勢及教育目的,不為營利使用。 
  2. 任何一切因使用、改編本中心編譯之文章而招致之法律責任或損失,由使用、改編者自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