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趨勢

文章分類按鈕

全球脫碳的解方:去成長 (Degrowth),為何成為爭議不斷的命題?

 

 

為何去成長(Degrowth)可能是全球脫碳的解方?

去成長(Degrowth)一詞最早是在1970年代、由一群法國思想家創造。他們認為世界需要擺脫對經濟成長的關注,社會需要重新思考成長和進步的含義。

 

在氣候變遷議題上提倡「去成長」的一大論點是:經濟成長與環境壓力是無法脫鉤的,若想維持我們目前的消費水平,甚至保持一定的經濟成長率,所產生溫室氣體將使全球氣溫難以維持在IPCC不超過1.5 度的升溫目標。因此,減緩氣候災難的最適解,應該是由「去成長(Degrowth)」的理念出發,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從視「經濟成長」為政策優先,轉變為「接受GDP減少」作為拯救地球的先決條件。簡單來說,要以降低生活的消費與生產來減少對環境的傷害。

 

墨爾本大學永續社會研究所(Melbourne Sustainable Society Institute)的去成長倡導者-Sam Alexander解釋:「去成長意味著一種新的社會或經濟模式,基於對能源和資源需求有計劃的收縮。」在改善地球的生態環境的同時,滿足每個人的基本生活條件。對於富裕國家的人們來說,這可能涉及減少開車、重新考慮飲食、減少旅行或住在更小的房子裡。「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將生活在有蠟燭的洞穴中。」他說,

 

「我們可以靠更少的錢生活得更好,但這確實需要重新思考我們的消費文化。」

 

 

反對去成長!經濟成長與環境壓力脫鉤,是有可能的?

回到最根本的假設,若經濟成長與環境壓力確實能夠脫鉤,那「去成長」將不是唯一的選擇,許多反對去成長的人士認為,這不僅是可能的,而且已經發生了。

 

 

 

根據The Breakthrough Institute統計,過去十年,隨著許多國家向綠色能源過渡,他們在減少碳排放的同時,增長了GDP。圖一和圖二分別顯示了2005年至今,地域排放量-生產商品的碳排(藍色)、消費排放量-根據交易的碳排(青色)、以及GDP 的成長率(紅色)。平均而言,2005 年至今,有32個國家領土排放和消費排放都共同下降,而GDP持續增加,顯示在碳排放量下降的同時,實現經濟增長是可能的。

 

然而,這32個國家大多是相對富裕的,其經濟往往越來越多地由低能耗技術和服務部門驅動。「迄今為止,很少能源密集型製造業的低收入或中等收入國家經歷脫鉤。」Breakthrough 的氣候與能源總監寫道。,「但 32 個國家已將排放與經濟成長完全脫鉤,這是已發生的事實。」

 

 

結語

 

去成長(Degrowth)是否為可行的氣候政策乃是一個讓西方的氣候學家、經濟學家都爭執不休的議題,不論其結果如何,這一個概念都值得台灣的我們細細思考:我們一直以來建立於消費主義之上的「成長」是否合理?我們用越多的消費代表社會的進步,用財富的多寡定義幸福,陷入過於重視消費,而輕忽生活品質的困境。

 

或許我們應該問問自己:成長究竟意味著更好的生活,還是更多的消費?

 

 

 

enlightened 圖片來源:https://www.vox.com/

mail 資料來源:

Degrowth: why some economists think abandoning growth is the only way to save the planet

Can we save the planet by shrinking the economy?

Absolute Decoupling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missions in 32 Countries

Growth is dying as the silver bullet for success. Why this may be good thing

yes 編譯:台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 (CCS) / 芷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