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趨勢
文章分類按鈕
你所想不到的綠色科技,NFT也能創造永續影響力 Part. 2
你所想不到的綠色科技,NFT也能創造永續影響力 Part. 2
本次週報特輯將延伸上周主題,跨國綠色科技創業者 黃立其(Rich Huang)將分享過去在國外綠色科技產業工作時的所見所聞,帶我們了解時下綠電趨勢,也探討台灣該怎麼做以和國際接軌,讓綠電再也不是一個遙遠的名詞與概念。
歐美國家與中國的綠色科技布局
放眼國際可以發現各國正積極布局「碳」相關的規劃,也令人好奇東西方國家在這個全人類共同目標上的作為有何不同。正好Rich曾在中國與歐美地區工作過,與我們談到他於2017年左右在中國工作時正逢當地政府頒布《新世代中國綠色發展白皮書》提及中國的雙碳時間點「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裡頭密密麻麻地敘述著中國推動永續減碳的願景與目標,跟西方國家基本大方向相似,更可以發現中國想抓緊綠色趨勢主導權的野心。此外,當年的中國政策已開始鼓勵相關的綠色科技,包含區塊鏈、AI、綠色金融與再生能源等等,近年更推動碳交易強制市場,而這已是將近十年期間的法規布局。有別於台灣面對碳匯的供不應求,雖然中國的碳排量相當高,但有了天然地理環境及幅員優勢,近幾年也極力復育森林,便擁有相對充裕的森林規模作為碳匯。
台灣目前仍以電證合一作為主要綠電認證方案
2017年電業法修訂後,台灣電力市場從國營漸漸轉向自由化發展,民眾或企業皆可向再生能源售電業者購買綠電,再透過台電進行電力轉供,在再生能源電廠有發電且用戶有實際使用綠電的情況下,用戶才能真正買到綠電,並取得綠電憑證(T-RECs),這就是所謂的「電證合一」。然而歐美等國多採用「電證分離」,也就是分開販售「憑證,環境減碳效益」以及「綠電」。在此情況下,只有購買憑證的用戶能聲稱自己使用綠電,只購買電的用戶則不行以避免重複計算再生能源電量。
電證合一邏輯相對直覺,能避免電證分離的模式尚未發展成熟時的可能爭議,但相對地交易自由度及彈性較低。台灣目前法規仍不夠到位,因此電證合一是相對保守且易行的綠電交易模式。相反地,電證分離能增加綠電在市場中的自由度及彈性。對於特定企業來說會更具吸引力,也能夠根據用戶用電需求定期性做調整,然而必須要有相對應的追蹤法規及機制才能確保計算正確的綠電量及環境價值。考慮到未來綠電發展性,邁入電證分離勢必是關鍵的一步。
台灣近年綠電憑證發行及使用情形
過去三年再生能源憑證中心發行的綠電憑證張數來看,雖然憑證總數已破百萬但將近九成被台積電收購,其餘買家也屬台灣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多面臨買到綠電的困境。售電業者「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馮嘯儒指出,台積電購入的綠電,主要「賣家」其實來自大型風電或光電,而這些電廠最初的設定,就是為了賣給大型企業,而非中小企業。而計畫賣給中小企業的中小型光電廠多半仍卡在與台電的躉購(保證收購)合約當中。自由市場因為難保一定會購買中小型電廠生產的綠電,其族群信用評價相較台電不穩定,所以難脫離躉購合約。為了改善此情形,有銀行便將「信託」架構導入綠電交易來保障發電及售電業者。經濟部也正在研議闢設再生能源「零售市場」,要求風力發電、公有地太陽光電場都要保留部分額度進入零售市場,供中小企業購買。
總結來說,台灣目前對於碳交易機制及綠電市場的布局相對落後,應加快腳步擬定綠能相關法律及規範,讓中小企業及民眾也能不再煩惱買不到綠電,讓全民一起往淨零碳排的目標邁進。
參考資料 :
https://e-info.org.tw/node/234837